刮痧、针灸、按摩、拔罐是中医传统治疗手段,今天我们重点说说"刮痧"。
那么,刮痧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呢 ? 刮痧后有什么要注意呢 ? 下面一起来看看。
刮痧,了解一下
刮痧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,用特制的器具,在体表进行相应的手法刮拭,出现皮肤潮红,或红色粟粒状,或紫红色,或暗红色的血斑、血泡等出痧变化,达到活血透痧、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法。
刮痧具有疏经活络、活血化瘀、改善微循环,排毒解毒、促进新陈代谢,补益气血、提高人体免疫力,调整骨关节的结构和功能等作用。
刮痧虽然简单方便但也不能太随便,要在中医理论和经络知识指导下,要了解病情,辨证施治,审病求因,根据患者虚实、寒热、表里、阴阳来确定刮拭的部位及手法才能确保疗效。
刮痧工具
选用边缘光滑的汤匙、瓷碗、木梳背、泗滨砭石、蚌壳、玉石片、檀香木板、水牛角板、硬币、铜钱、银元等刮痧板。
天然水牛角本身是一种中药,具有发散行气,活血和润养作用,对人体肌表无毒性刺激和化学不良反应为首选。
另外,还有水、油、润肤剂、橄榄油、麻油、茶油、凡士林、酒及专用刮痧乳、刮痧油等刮痧介质辅助材料。
刮痧方法
刮痧时患者应取舒适体位,充分暴露刮拭部位,并用温水洗净局部。
手握刮拭板,先以轻、慢手法为主,待患者适应后,手法逐渐加重、加快 ,以患者能耐受为度。宜单向、循经络刮拭,遇痛点、穴位时重点刮拭,以出痧为度。
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,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,或每次都由内向外,不得来回刮动。每次每处大约需刮 20 下左右,直到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为止。
出痧颜色
局部肤色没有任何变化说明体质正常;
出现呈紫红或黑红则说明患者是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;
若为深红、紫黑并触之微痛,兼见患者身体发热者表明其体内有热毒证;
如是淡紫发青伴有斑块者为外感风寒;
如呈散开紫斑,深浅不一者为气滞血瘀的表现。
颜色数日不退常表示病程久、病情重;颜色立即消失者外邪较轻;某些局部穴位处颜色较深说明相对应的脏腑异常;开始颜色较深,几次后颜色变淡乃邪气消失的佳兆。
刮痧适应病症
1 内科疾患
呼吸系统疾病:感冒发热、头痛、咳嗽、急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等;
内分泌系统疾病:原发性高血压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等;
消化系统疾病:急慢性胃炎、肠炎、腹泻、便秘、胃肠痉挛等;
泌尿系统疾病:肾绞痛、慢性前列腺炎、遗尿症等;
免疫系统疾病:类风湿性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等;
精神疾病:顽固性失眠、神经衰弱等;
神经系统疾病:中风后呃逆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、中风后遗症等。
2 外科疾患
腰椎间盘突出症、落枕、急性腰扭伤、肩周炎、颈椎病、肩背肌筋膜炎、肱骨外上髁炎、骨质增生、软组织损伤等病症。
3 妇科疾患
乳腺增生、原发性痛经、痛经、闭经等。
4 儿科疾患
营养不良、发育迟缓、小儿支气管肺炎、小儿遗尿、小儿脑瘫等病症。
5 五官科疾患
牙痛、鼻炎、咽喉肿痛、视力减退、急性结膜炎、耳聋等病症。
6 其他
中暑、带状疱疹、痤疮、黄褐斑、蝴蝶斑、慢性疲劳综合征、肥胖等。
刮痧注意事项
1
避风保暖
刮痧时应注意室内保暖,避免风直吹刮拭部位;刮痧后会使汗孔扩张,半小时内不要冲冷水澡,不要吹冷风,外出时护好刮痧部位。
2
忌食生冷油腻
刮痧后尽量不要喝酒或吃辛辣食物,忌食生冷油腻的,饮食宜清淡。
3
喝一杯温开水
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(最好为淡糖盐水)以补充水分,促进新陈代谢,并休息 15-20 分钟。
4
两次间隔 5~7 天
刮痧部位未退痧之前,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。
再次刮痧需间隔 5~7 天,或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,不可过于频繁。
5
有些人不宜刮痧
皮肤有破损、感染,疲劳、过饱、剧烈运动及醉酒后,贫血人群,孕期女性、高血压、心脏病患者及肝肾功能不全的人不宜刮痧。
年老体弱的老人,年幼体虚的小儿刮痧要慎重。
此外,首次刮痧最好请专业医生看看自己的体质适不适合,不要擅自尝试。
常笑健康温馨提示
你的身体需要排毒吗?一起刮痧吧!但是可不能乱刮哦 ~
图片来源:摄图网
本视频 / 资讯 / 文章的内容仅供参考、学习使用,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,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,如有不适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。如需转载,请在公众号下留言。
证券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