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下千古奇文,却亲手把它毁灭,韦庄为什么要自我阉割?
亲眼见证唐王朝从虚妄的繁华走向最终的覆灭,韦庄为何叛离自己的祖国?
从忧国忧民的诗人,变为伤春悲秋的言情小词作者,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?
图片
在温庭筠那两期文章中,我说他一生的矛盾郁结在选官制度的黑暗以及个人能力无法施展上。
而与他并称“温韦”、同为花间词派代表的词人韦庄,年轻时同样被罪恶的科举压迫得毫无出路,屡试不举。
比温庭筠更惨的是,他还承受了数年的战乱之苦。
韦庄的一生也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阶段。
一、少年逃学、无忧无虑;
二、中年逃难、颠沛流离;
三、老年逆袭、官至宰相。
1 少年逃学、无忧无虑
韦庄,字端己,有人说他是大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。
据推测,韦庄大约出生于公元836年,也就是甘露之变的第二年。
之前我说过,这一年,温庭筠正通过权威人士介绍,来到太子身边担任文学侍从,开启他悲催的仕途生涯。
温韦俩人很有缘分,他们都是京兆杜陵(今陕西西安)人。
虽是老乡,但是他们的家庭背景天差地别,温庭筠只能住在“五环外郊县”,韦庄却住在“二环内CBD”,也就是市中心。
这是怎么回事呢?我们来看韦庄的世系。
宋代以来对韦庄的世系,学界一直有两种说法。有人认为他是写作“春潮带雨晚来急,野渡无人舟自横”的诗人韦应物的四世孙,有人认为他是宰相韦见素的后代,但没有异议的是,他出生于一个门第显赫的家族。唐代有一俗语,叫“城南韦杜,去天尺五”,意在说明韦杜两家,属于离皇权最近的顶级贵族圈。
《隋书·韦世康传》中说,“韦氏自居京兆,代有人物。世康昆季,馀庆所钟。”
昆季,是指家族里的兄弟们;馀庆,就是祖上的福泽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韦氏家族自从居住在京兆之地起,每一代都能出些大人物。
韦世康他们兄弟受到祖上福泽的滋润,“或入处礼闺,或出总方岳”,家里人不是掌管科举部门,就是出任一方重臣。
“朱轮接轸,旌斾成阴。在周及隋,勋庸并茂,盛矣。”
朱轮、旌斾,泛指达官贵人所乘坐的车辆,“朱轮接轸,旌斾成阴”显示出家族的显赫,从北周到如今的隋朝都人才辈出。
到了唐代,韦氏出宰相十六人,皇后两人,王妃三人,驸马八人,不仅在政治上掌握很高的话语权,与李唐王室的关系也是非常密切。
其中,就包括想做女皇帝第二,最后被唐玄宗杀死的韦皇后。
但是《唐才子传》却说韦庄“少孤贫”,难道韦氏到了韦庄这一代就没落了吗?
毕竟李唐王室也日薄西山、大厦将倾。
但是,我们可以从保留在《太平广记》中韦庄的自述诗中,得到不一样的答案。
韦庄遇到他的老邻居李氏兄弟时,曾作诗曰:“御沟西面朱门宅,记得当时好弟兄……今日相逢俱老大,忧家忧国尽公卿。”
可见韦庄小时候就在“御沟”,也就是皇城附近的朱门大院里住着,邻居玩伴们长大都是位列公卿的人物。
他又在《下邺感旧》中说,“昔为童稚不知愁,竹马闲乘绕县游。曾为看花偷出郭,也因逃学暂登楼”。
韦庄说,我还是个娃子的时候无忧无虑,骑着竹马绕着城到处玩,也偷出城赏花,也登高楼赏景,可见并没有因“孤贫”发过愁。
2 中年逃难、颠沛流离
但韦庄也确实被核心贵族圈排除在外了。
为什么这么说呢?
众所周知,唐朝科举的试卷是不糊名的,能否考中不完全根据卷面分,考生的声望、家庭政治地位和各方推荐都起作用。
温庭筠就因为这三样都没有,屡试不中。
所以准考生经常去主考官家中干谒,推销自己的诗赋作品,这就是行卷的由来。
可干预的空间如此之大,腐败怎会不大量产生呢?
安史之乱后,科举更是被贵族官僚所把持。
韦庄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间是在861年,就在他考试的前一年,也就是大中十四年,礼部侍郎裴坦主考,进士科考生一千余人,有三十人及第,中第者“皆以门阀取之”,榜上之人都是高官宰相们的孙子崽子(《册府元龟·贡举部·谬滥》)。
而韦庄却一直没能考上,可见朝廷之中没人能为他说上两句话。
可见《唐才子传》的“孤贫”并非我们所想象的无人照管、钱不够用,而应是指朝廷中无人照管、走后门的钱不够用。
这之后的二十年韦庄就一直在各地旅游、闲居。
偶尔也去应试,长安回光返照式的繁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后来,经历了多年战乱之苦的韦庄反省起从前的长安,竟然觉得像梦一般。
他在《忆昔》中写道:
昔年曾向五陵游,子夜歌清月满楼。
银烛树前长似昼,露桃华里不知秋。
西园公子名无忌,南国佳人字莫愁。
今日乱离俱是梦,夕阳唯见水东流。
韦庄说,我曾经跑到长安市中心的五陵去玩,就是那个“五陵年少争缠头”的五陵。
那里尽是歌女舞姬纨绔子弟,一天到晚“蹦迪”,生活有多糜烂呢?
是“子夜歌清月满楼”,大半夜还歌声绕梁、灯火通明。
子夜,一语双关,不仅指时间到了午夜,还代表着吟咏男女爱情的南朝乐府民歌《子夜歌》。
“银烛树前长似昼,露桃华里不知秋。”
树前的楼阁里点起灯烛,歌女舞姬们美艳如桃露,公子哥们玩得昼夜颠倒,春秋不知。
“西园公子名无忌,南国佳人字莫愁。”
西园公子指曹丕,无忌是指信陵君魏无忌,泛指达官贵人,无忌与莫愁又是一语双关,意指这些人的享乐已达到肆无忌惮的程度,佳人乐伎们更是莫知亡国之愁,“隔江犹唱后庭花”了。
“今日乱离俱是梦,夕阳唯见水东流。”
对比曾经的繁华,今日的战乱好似梦一场,呈现在诗人眼前的,是唐王朝夕阳西下的悲凉场景,而且,这种毁灭是像“水东流”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。
对比起繁华与享乐,战争与毁灭在韦庄诗中又是什么模样呢?
公元881年,黄巢起义军攻陷了长安。
韦庄经历了多年战乱之苦,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关注着国家的命运、底层人民的生活,写下了《又闻湖南荆渚相次陷没》《赠戍兵》《睹军回戈》《闻官军继至未睹凯旋歌》等盼望战争早日结束、分析战乱原因、痛心民生疾苦的诗作。
“嫖姚何日破重围?秋草深来战马肥。
已有孔明传将略,更闻王导得神机。
阵前鼙鼓晴应响,城上乌鸢饱不飞。
何事小臣偏注目,帝乡遥羡白云归。”
官军们似乎都有诸葛亮等谋士那样的神机妙策,但却毫无胜敌战绩可言。
无辜百姓死伤无数,以死尸为食的乌鸢都饱到飞不动了,此时却仍无捷报传来。
阵前鼙鼓响,何日破重围呢?
“几时闻唱凯旋歌,处处屯兵未倒戈。
天子只凭红旆壮,将军空恃紫髯多。
尸填汉水连荆阜,血染湘云接楚波。
莫问流离南越事,战余空有旧山河。”
什么时候战争能结束呢?
皇帝只看旗帜飘扬就觉得兵强力壮,将军们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一批很能打的外国雇佣兵——沙陀兵身上,不去提高自己兵团的战斗力。
战争惨象环生,湖南湖北一带是“尸填汉水、血染湘云”,更不用说刚经历了战火洗劫的南越(即广东)一带,更是人踪尽灭、空剩山河,令人不忍相问。
3 秦妇吟秀才
正是在这个时间,有着极高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的伟大史诗《秦妇吟》出世了。
韦庄用非凡的笔力、冷峻的眼光写出了唐末战乱之时人间遽变、地狱来临的万分苦状,使《秦妇吟》成为与《孔雀东南飞》《木兰诗》并称为“乐府三绝”的叙事长诗。
他以秦地妇女的口吻全面描述了战乱中人民的悲惨遭遇,对时局发出了杜鹃啼血般的叫屈与哀鸣。
这里花很大篇幅讲解《秦妇吟》,一则是其卓然的文学和历史价值,二则是通过这首乐府让大家理解韦庄内心深处的家国关怀,与其小词形成对比和底层联系。
《秦妇吟》开篇“中和癸卯春三月”的精确纪年,直接定位到那场席卷大唐的历史事件——黄巢起义。
故事一开始,是“东西南北路人绝”。
韦庄在空无一人、宛如末世的马路边遇到一位人比花娇的女子。
她“红攒黛敛眉心折”,一副乱世催残的样子。
她"斜插鸾钗欲飞坠",惊惶之态恰似大唐华美冠冕的最后坠落。
面对女子的愁容满面,韦庄问她从哪里来,女子因而向韦庄讲述了自己"三年陷贼留秦地"的所见所闻。
这天她正在家中梳妆打扮、调戏鹦鹉,忽然街上传来消息说黄巢贼军攻入了长安。
“适逢紫盖去蒙尘,已见白旗来匝地”,皇帝已经逃走,京城已经投降。
这时所有人都非常慌乱,“南邻走入北邻藏,东邻走向西邻避。北邻诸妇咸相凑,户外崩腾如走兽。轰轰昆昆乾坤动,万马雷声从地涌。”
贼军们在城中烧杀抢掠、无恶不作。
“火迸金星上九天,十二官街烟烘烔。”冲天火势让京城十二条官街烟熏火燎。
百姓们惨到什么程度呢?
“家家流血如泉沸”,家家户户血流成河,“婴儿稚女皆生弃”,没有行动力的婴儿和不能继承香火的幼女直接被生生抛弃。
秦妇又举了东西南北四个邻居家女孩子的例子。
东邻的女孩被虏到军营,在马上看到自己丈夫也不敢多看一眼只能默默哭泣。
西邻的女孩子长得像个仙女,一个贼兵跳上台阶就要强暴她,女孩誓死不从,于是“红粉香脂刀下死”。
南邻的姑娘刚刚订婚,生活刚要开始一个新的阶段,顷刻之间就身首分离,她的姐妹才为她哭了一声,就被残忍的士兵丢下井去。
北邻的少妇逃到房梁上,京城的大火蔓延到她的屋中,她“烟中大叫犹求救”,但是有谁能来救她呢?旋即“梁上悬尸已作灰”。
秦妇自己也被贼军虏走,成为新贵的玩物,“终日惊忧心胆碎”。
白天吃的是“人肝脍”,晚上对着的是蓬头垢面、满脸刺字的乱贼。
后来官军终于来了,像她一样被虏来的女孩子们都“潜生喜”, 期盼已久的拯救终于来了。
“皆言冤愤此时销,必谓妖徒今日死。”
我们的冤情我们的愤怒马上就要消除,这些妖贼魔鬼今日还不死吗?
但令人绝望的是,官军只是在长安的外面包围着皇城,阻止黄巢军的粮食运输。
城中的情况甚至比从前还要悲惨。
“四面从兹多厄束,一斗黄金一斗粟。”
米价飞涨,与黄金同价,食物供应困难。
“尚让厨中食木皮,黄巢机上刲人肉。”
尚让是黄巢起义的领导人之一,连他家里都只有木皮可以吃,黄巢军竟然用人肉来充当军粮。
“东南断绝无粮道,沟壑渐平人渐少。”
从前粮道上车辙形成的沟壑因为不再有运粮车行驶而慢慢平坦。
百姓活活饿死,“六军门外倚僵尸,七架营中填饿殍”,军营内外全是饿殍僵尸。
紧跟国破人亡之后的就是文化浩劫。
秦妇设问道,长安城内今何有呢?
“内库烧为锦绣灰,天街踏尽公卿骨!”
满是奇珍异宝的国库烧为灰烬,国家的人才储备也成为遍野的尸骸。
韦庄对黄巢军与唐军的控诉达到顶峰,全诗也借由“内库烧为锦绣灰,天街踏尽公卿骨”来到了高潮。
但是,百姓的痛苦到此就结束了吗?
——没有。
秦妇逃出长安之后,路遇一座供奉着金天神的神庙,天神非常惭愧,因为“案前神水咒不成,壁上阴兵驱不得。”
他的法令不再灵验,他的军兵不再受他驱使。
“闲日徒歆奠飨恩,危时不助神通力。”
和平的时候他徒享着大家上供的食物,危难的时候他却不施展法力救人。
“我今愧恧拙为神,且向山中深避匿。”
他惭愧无能,已经不配称作神了,自去山里避难去吧。
“旋教魇鬼傍乡村,诛剥生灵过朝夕。”
神也知道这些魔鬼在折磨生灵,但他依旧无所作为。
这位金天神指代的是谁?
韦庄讽刺的是什么?
其实已经不言而喻了。
后来秦妇又在逃亡的路上遇到一位面如菜色的老翁。
老翁自述家中富裕,“岁种良田二百廛,年输户税三千万……千间仓兮万丝箱,黄巢过后犹残半。”
一半的财物被黄巢抢走,另一半的却是被朝廷的官军劫去。
他们“入门下马若旋风,罄室倾囊如卷土”。
自己“家财既尽骨肉离,今日垂年一身苦。一身苦兮何足嗟,山中更有千万家”。
在“天遣时灾”之下,官与匪,又有什么区别呢?
看到这里,相信大家都被此诗宏大的结构、精工的语言、迸射的情感所折服,被此诗讽刺的现实、揭露的黑暗、批判的剥削所触动,认同它必将成为叙事诗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。
当这幅生动完整的人间地狱图在观众眼前徐徐展开,韦庄在晚唐诗坛一炮而红,时人称他为“秦妇吟秀才”。
在诗学建构层面,韦庄展现出惊人的形式自觉。
全诗以秦妇逃亡路线为经,以空间场景转换为纬,在“长安-华山-新安”的地理位移中,层层递进地展开“暴乱-饥馑-劫掠”的主题变奏。
这种“诗史”笔法不仅突破了乐府传统,更以“三吏三别”式的现实关怀,为杜甫之后的叙事诗开辟了新境。
令人不解的是,如此广泛传播的诗歌却在宋代以前就惨遭失传。
直到近代,王国维偶然在一位日本学者从英国图书馆抄录的敦煌写本中看到“内库烧为锦绣灰,天街踏尽公卿骨”这两句诗,博学的他马上就联想到自己在史书文献中见过的《秦妇吟》残句。
原来,法国人伯希和曾经来到中国敦煌“探险”并带走了部分经书,其中就有《秦妇吟》原文。
只是他没有王国维的慧眼,甚至他也许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《秦妇吟》。
王国维立即函请伯希和寄给自己相关写卷照片。
后来王国维与罗振玉将他寄来的录文进行比对、整理、校跋,才最终让这篇沉睡千年的史诗重见天日。
那么《秦妇吟》究竟为什么失传千年呢?
毋庸置疑,这与韦庄晚年进士及第、入蜀成为宰相有很大的关联。
4 老年逆袭、官至宰相
黄巢起义之后,经历了十二年颠沛流离的韦庄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机。
公元892年,他再次来到长安为科考四处奔走,终于在894年以59岁的高龄进士及第。
执念达成之后韦庄发现现实并不是他想象的样子,政局早已千疮百孔,不是他一人之力所能挽救。
在这期间,他曾以判官身份随右谏议大夫李询宣谕两川,与西川节度使相识,也就是后来的前蜀皇帝王建。
王建十分欣赏韦庄的才华,向他抛出了橄榄枝。
王建是唐末大乱中少有的尊重文士、重视民生的藩王。
李唐王朝摇摇欲坠、王建的欣赏和许诺和成都这个城市的强大吸引力,使66岁的韦庄在公元901年,正式“跳槽”。
在跳槽之前,作为唐朝最后一位诗人,韦庄为唐代文坛留下了一部非常有意思的诗歌选集《又玄集》。
诗集不仅体现了韦庄对“清词丽句”的审美偏向,还有如下三个特点:
第一、它是较早收录女性诗人作品的唐诗选集。
第二、书中所选诗歌跨越了整个唐朝,有着各个时期代表诗人的作品,有利于读者纵观唐诗发展的历程。
第三、它是唐代诗歌选集中唯一一个选了杜甫且放在首位的,更加佐证了韦庄有着与杜甫相同的诗歌旨趣和家国情怀。
韦庄怀着一份崇拜之情,来到了杜甫晚年曾经居住过的天府之国——成都。
在入蜀后的9年中,韦庄的政治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。
他积极参与政事,为王建四处谋划奔走,招揽人才,并在唐朝正式宣告灭亡后,力劝王建称帝,建立了“五代十国”之一的前蜀。
韦庄为王建制定开国制度、号令、刑政、礼乐等,深得王建重用,得迁门下侍郎、同平章事,也就是宰相。
韦庄的这位伯乐兼顶头上司前蜀皇帝王建,与《秦妇吟》有着脱不开的干系。
他早年有“贼王八”之号,中和二年曾屯兵洛阳郊外,《秦妇吟》所记一部分官军之恶行,正是王建所属的忠武军所为。
被韦庄揭露丑行的主角现在却是自己的同僚甚至顶头上司,若他不赶紧进行自我“阉割”,又哪里能保存性命呢?
因此他晚年非常避讳这篇让自己名声大噪的长诗,甚至编纂诗集时也不愿将其收录在内。
5 骨秀未变、情自抒发
不仅如此,他还一改从前针砭时弊的诗风,转而开始写作主要内容为男女爱情的小词。
与温庭筠一样,韦庄的词同样被后蜀文学家赵崇祚编入《花间集》中。
当我们读完他的《菩萨蛮》五首,就能大概体会他心中那种无法言说的隐痛了。
他写道:
“红楼别夜堪惆怅,香灯半卷流苏帐。残月出门时,美人和泪辞。 琵琶金翠羽,弦上黄莺语。劝我早归家,绿窗人似花。”
韦庄说,当我在他乡听到如黄莺一般的琵琶乐曲,便想到背井离乡时,我爱人的叮咛也如黄莺般婉转,她流泪相送,劝我早早归家,因为绿窗之前,还有如花一样的人在等待。
“似花”不仅是在写人之美,还暗示着人生像花期一样短暂,我必须“花开堪折直须折”,珍惜与她相处的时光,早日归来。
韦庄似乎在思念他的家乡长安。
可他连一种思乡的情绪,都要寄托在家中的美人身上,都要形容得曲折委婉。
韦庄更在“乡”的概念上增添起另一个区域来:“人人尽说江南好,游人只合江南老。春水碧于天,画船听雨眠。垆边人似月,皓腕凝霜雪。未老莫还乡,还乡须断肠。”
这首词乍一看是在写江南之美,美到人人尽说它的好,美到游人都在这养老,美到没老你就别回乡,要是回乡你就苦断肠。
但实际上,“未老莫还乡”,就是在说,老了就须还乡。
60岁的韦庄岂不是已经老了吗?
他想要还乡,却不能还乡。
他在说反话,“人人尽说江南好”吗?
但我韦庄没说,“游人只合江南老”吗?
在韦庄看来,未必。
因为他在下一首《菩萨蛮》中说,“如今却忆江南乐”,一个“却”字,就表达出他并不认同江南之好,金窝银窝也不如我自己的长安狗窝。
“如今却忆江南乐,当时年少春衫薄。骑马倚斜桥,满楼红袖招。 翠屏金屈曲,醉入花丛宿。此度见花枝,白头誓不归。”
这两首词连在一起读,令人想起一首唐诗来,这首诗说:
客舍并州数十霜,归心日夜忆咸阳。
无端又渡桑干水,却望并州是故乡。
我在并州客居数10年,归心似箭,日日夜夜都在思念我的家乡咸阳。但今天我又不得不跑到更远的城市去,又觉得并州也是我的故乡了。
这首唐诗正写尽了韦庄的百曲愁肠。
他曾经在江南客居数十年,人人都说江南好,你就该在这养老,但韦庄并不这么认为。
他日日夜夜都思念着家乡长安,思念着“红楼别夜”时“和泪辞”的美人,但现在他“无端又到成都来”,便“如今却忆江南乐”了。
对他来说,江南代表了他的少年感。
他“骑马倚斜桥,满楼红袖招”,像一个白马王子一样降临在斜桥边,倾倒了满楼的姑娘。
恰如白居易所说:“郎骑白马傍垂杨,妾折青梅倚短墙,墙头马上遥相望,一见识君即断肠。”
与如此美好的青春回忆一起催生的意识是——韦庄已经年华不再了。
他辜负了故乡“不如早归家,绿窗人似花”的等待。
辜负了江南“皓腕凝霜雪”的“垆边人”。
也辜负了少年骑马斜桥边的“满楼红袖”。
因此他改变了从前的想法,他从前觉得到老须还乡,现在却说“此度见花枝,白头誓不归”。
这似乎是在对着成都许诺,即使我再有美好如“墙头马上”的相遇 ,我也一定长留于此,再不归乡。
但他依旧在说反话。
《菩萨蛮》其四中韦庄说,“劝君今夜须沉醉,樽前莫话明朝事。珍重主人心,酒深情亦深。 须愁春漏短,莫诉金杯满。遇酒且呵呵,人生能几何。”
这几句劝酒的诗歌,看似豁达,实际隐藏了非常沉痛的悲伤。
劝君今夜“须”沉醉,酒席之间“莫”说明日的烦恼,因为即便说出也无法可解。
我们只“须”愁今夜的时间太短,毕竟痛苦的明日又将到来。
你“莫”以金杯满作为推辞,就这样强颜欢笑吧,人生还不就是这样吗?
“主人”二字又令人想到李白的一首诗:“兰陵美酒郁金香,玉碗盛来琥珀光。但使主人能醉客,不知何处是他乡。”
我正有一份思乡之情,既无法排解,又不能言说。
我不能说我想长安,我怕我成都的领导听见啊,马上送我回长安。
我不能说我想唐朝,我怕我前蜀的领导听见啊,马上赐我跟唐朝一起灭亡。
主人家,你要是能把我灌醉就好啦,让我不知道哪里才是我的故乡。
最后,韦庄写道,“洛阳城里春光好,洛阳才子他乡老。”
——他连长安都不愿提及。
从这五首词,我们就能明白韦庄词风的独特性在何处。
温庭筠爱用含义不明的意象,“小山重叠金明灭”“杏花含露团香雪”,他隐喻,他委婉,他间接抒情,他塑造出一些等待良人归来的思妇、求仙求道的女冠、寻觅恋情的少女,用她们的求而不得、满怀愁绪发泄他一生的失意之情。
韦庄不一样,他有话直说,他用词直接。
他说,“记得那年花下,深夜,初识谢娘时”。
他说,“四月十七,正是去年今日,别君时”。
同是描写思嫁少女,温庭筠说,“手里金鹦鹉,胸前绣凤凰。偷眼暗形相,不如从嫁与,作鸳鸯”。
他好像一个画家,画了一位正刺绣的女子,暗中打量情郎,偷偷想着,不如就这样嫁给他吧。
而韦庄说,“春日游,杏花吹满头。陌上谁家年少,足风流?妾拟将身嫁与,一生休。纵被无情弃,不能羞。”
好像此时此刻,韦庄正化身为这位大胆追求爱情的少女,她在春日赏游,郊外杏花菲菲,她情不自禁地问,这是哪家的少年,如此风流潇洒呢?我要将身嫁与,一生一世,纵使被无情休弃,也绝不后悔。
但他又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直接。
韦庄在《菩萨蛮》词五首中欲说还休、欲言又止、弯弯绕绕、绕绕弯弯,说想家,谁在想家?我可是在夸成都好哇。
陈廷焯在《白雨斋词话》中评价韦庄说他的词风“似直而纡,似达而郁”。
看起来直接,但实际上迂回曲折,看起来豁达,但实际上郁结于心,这评价非常独到且准确了。
这些清丽唯美的小词固然也是韦庄内心所爱,但他另一个方向的旨趣,却被永远关进了黑暗的牢笼之中。
他在成都的浣花溪畔重建杜甫草堂,成为草堂的第一个修缮者。
他很难像杜甫一样再写些什么,只好日夜诵读杜甫的诗歌,作为情绪的发泄口。
最终在草堂附近的花林坊去世,享年75岁。
不能言说的痛苦也许就是被禁止言说,404这三个数字,如今我们见得还少吗?
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:“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,沉默呵!沉默呵!不在沉默中爆发,就在沉默中灭亡。”
对于词,韦庄的加入,虽然在温庭筠旁观视角的基础上增加了主人公式的抒情,但突破是有限的。一则是内容上没有摆脱男欢女爱离愁别恨,二则是遣词意境上还略伤直露和狭小。那么是谁让词有了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呢?词从唐代来到五代乱世,政权的频繁变更、乱世的风雨飘摇又会给词注入什么样的新鲜血液呢?有趣的词人生平,硬核的诗歌鉴赏。我是痴人陈,下一期文章我将讲述《词界里程碑——南唐五害冯延巳》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证券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