甭扯那些虚的。
当陕西交控集团那帮西装革履的大佬们,脚踩着锃亮的皮鞋踏进陕西交院那满是机油味儿的实训大楼时,你要是觉得这只是一场普通的“校企友好交流”,那你的社会经验估计还没毕业。
说白了,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礼节性拜访,这是一场顶级掠食者对自家“狩猎场”的年度巡视。
咱们把镜头从那个摆着水果盘和保温杯的会议室里摇出来,先怼到那个轨道技术学院的实训室里去。
那儿,巨大的列车模拟系统屏幕幽幽地发着光,几个瞧着才二十出头的学生,眼神里没半点学生的青涩,手指在控制台上敲得噼里啪啦,比键盘侠还利索。
角落里,一个小伙子正摆弄着一台便携式碳滑板智能检测设备,那熟练劲儿,就好像这玩意儿是他从小玩到大的乐高。
这叫什么?
这叫“活体广告”,叫“现场展销会”。
陕西交院的当家人陈莉书记,就像个顶级销售总监,不动声色地把自家最硬核的“产品”亮了出来。
她嘴上说着“感谢支持”,每一个字都在空气里回荡着另一层意思:“孔董事长,瞧见没?我们这儿出产的‘人力零件’,个个都是原厂顶配,免安装、零磨合,即插即用,能直接拧到你们那台轰隆作响的交通帝国机器上。”
而孔庆学,这位掌控着陕西交通命脉的董事长,他那双眼睛可毒着呢。
他看的不是那台模拟器值多少钱,也不是那个检测仪技术多牛,他看的是操作这些玩意儿的人。
他是在用眼神“验货”,评估这批“预备役员工”的成色、耐用度和忠诚度。
这感觉,就像一个经验老道的米其林大厨,亲自跑到田里,掐一下那棵最新鲜的白菜。
所以,等他们最后坐回会议室,那气氛早就不是你好我好的客套了,而是真刀真枪的供需谈判。
陈莉书记说的“用得上、留得住、发展好”,这话太有嚼头了。
翻译一下就是:“我们培养的不是那些眼高手低的理论家,是能直接下工地、上铁轨,卷起袖子就能干活的实在人。不矫情,还好用。”
这话,简直是挠到了孔庆学的痒处。
像陕西交控集团这样的庞然大物,最不缺的就是宏伟蓝图和画饼的PPT,最缺的就是能让这台巨兽平稳运行的一颗颗高强度螺丝钉。
什么智慧交通、低空经济,这些词儿听着是挺科幻的,可剥开外壳,里子是啥?
是半夜三更冒着雨去修一个失灵的智能信号灯,是无人机送货系统崩溃时盯着屏幕找bug的程序员。
这些活,都得靠人,还得是懂技术、肯吃苦的人。
孔庆学嘴里冒出的“订单培养”四个字,就彻底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。
这哪是合作,这分明就是“人才定制”。
交控集团下了个单:“未来五年,我需要三百个会玩无人机、懂大数据分析的轨道维护工程师。”
陕西交院立马接单:“妥了您嘞!三年后准时交货,保质保量。”
这场面,活脱脱把神圣的教育殿堂,变成了一个高效的“人才代工厂”。
我知道,肯定有人会嘀咕:这不就是把学校变成了企业的附庸吗?
把学生变成了流水线上标准化的产品?
他们的创造力呢?
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呢?
这 सवाल问得好,但有点不食人间烟火。
对于就读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来说,最大的体面和最迫切的需求,可能不是去仰望星空,而是先找到一块能稳稳站住的土地。
在一份毕业即上岗的铁饭碗和一份虚无缥缈的“创造力”之间,你猜他们的爹妈会怎么选?
别谈什么理想,先谈谈饭碗,这才是大多数普通人生活的底色。
所以,这场座谈会最牛的地方,在于双方都撕下了温情脉脉的面纱,直奔主题,谈“对接清单”,谈“责任机制”。
这说明,大佬们都清楚,产教融合这种事,光靠喝喝茶、拍拍照是搞不成的,必须把责任和利益都白纸黑字地钉死,像签军令状一样。
这场看似平平无奇的会面,其实是给咱们所有人提了个醒:教育,尤其是职业教育,正在疯狂地“去魅”。
它不再是高阁之上的象牙塔,而是被市场的巨手硬生生拽到了泥地里,和产业的需求紧紧捆绑。
企业用真金白银的需求,倒逼着学校的课程改革;学校则用毕业生的就业率,来证明自己的价值。
棋盘很大,他们只是棋手。
而对于那个在实训室里眼神发亮、操作着碳滑板检测仪的小伙子来说,他可能压根不在乎这些宏大的叙事。
他只知道,学好这门手艺,就能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,就能让他远在县城的父母在亲戚面前挺直腰杆。
至于这笔交易划不划算,是“双赢”还是“各取所需”?
你可以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,我先去泡杯茶,搬个小板凳等着。
证券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