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日报记者 陶妍妍
盛夏的皖南山区,树木葳蕤,溪水潺潺。
在泾县黄村镇卫生院黄村国医堂,每天凌晨4点多,副院长黄希松便开启一天的忙碌,这个习惯,他已经坚持了几十年。
为什么早晨四五点就接诊?黄希松说:“山里路弯弯绕,要确保中午12点前结束,让老百姓能赶回家吃饭。”
一大早,诊室外就排起了长队,有的是本地乡亲,还有的是专门从外地赶来。很多时候,无需患者开口,黄希松一搭脉就把病情摸个八九不离十,乡亲们都说黄医生“神得很”。
黄希松出身农家,1987年高中毕业后,参加了县里招聘乡村医务人员的考试,被分配到条件艰苦又偏远的桃岭村,一干就是16年。
桃岭村属于汀溪镇,三面环山,环境十分秀丽,但也万分艰险,只有一条盘山公路通往外界。那是上世纪70年代,泾县人民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修建起的皖南“天路”。黄希松说:“现在桃岭村的文旅发展红火,路都成了网红打卡点,号称皖南川藏线上的六道弯。但以前车子少,路况又不好,老百姓想出山看病很困难。”
幸亏家门口就有好医生。黄希松在桃岭村的16年里,常年在田间地头坐诊,在大雪封山的深夜出诊抢救患者生命,还为高龄和患基础性疾病的村民建立档案,细心地守护着1100多名村民的健康。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家庭,黄希松也随叫随到。当地村民感慨:“谁有个头疼脑热去喊他,背个药箱就来了,很靠谱。”而妻子徐立荣则说:“大山里出诊基本都靠走,解放鞋一年要穿坏5双。”
2003年,黄希松调任至黄村镇卫生院,2006年开始担任卫生院的副院长。在他的倡议下,黄村镇创建了全县第一个专业特色中医馆——黄村国医堂。
黄希松平日里最大的爱好就是研学中医药典籍,7个版本的《黄帝内经》,光注解就写了14本笔记,记录有千余本病案。经38年的钻研和实践,他积攒了丰富的“实战经验”。患者何大宝患肺部疾病被医院诊断疑似肺癌,四处求医无果。黄希松第一次接诊开了57.5元的中药方,服药20天后何大宝就感觉好转,再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便完全康复。
黄希松还凭借多年工作经验,逐渐摸索出六味汤加减方和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中医调理方法,形成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专长。38年来,他已接诊病人累计超10万人次,全国各地的患者送来的锦旗有200多面。
中医里有“上医治未病”的说法,黄希松深知解除患者病痛不如教他们预防之法。多年来,他放弃节假日休息,尽己所能弘扬中医文化,义务开展中医知识讲座、中医文化普及宣传200余场次,受益群众6万余人次。他牢记健康路上“一个不能少”,坚持为困难群众和老年患者开展中医义诊130余场次,受益群众3.8万余人次。
这些年,黄希松多次婉拒外地医院的高薪聘请,一心扎根乡村守护乡亲,传承弘扬中医文化。他先后获得“中国好人”“中国好医生”“安徽省最美医生”“安徽省徽乡名医”“安徽省道德模范”等荣誉称号。
“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,只要患者需要,自己身体允许,行医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。”黄希松说。
证券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