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明瘫在北京出租屋的沙发上,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,手机屏幕显示室外温度已经达到41℃。
他第108次后悔了这间西晒的房子,空调开到最低档还是热得像蒸笼。
朋友圈里同学刘强正在晒贵州黄果树的照片,照片里的刘强居然穿着长袖外套,配文说早晚还得加件毛衣。
王明气得差点把手机出去,这不科学啊!
正当王明研究要不要连夜买票逃跑时,手机弹出一条推送:贵州省气象学会正式发布了三条避暑旅游线路。
往下翻了翻评论区,一个广东网友留言说在贵州待了半个月,带来的短袖一件都没穿,天天穿着防晒衣还觉得凉飕飕的。
另一个成都网友说自己有严重鼻炎,在贵州玩了一周鼻子居然没犯病,简直神了。
贵州这个地方确实邪门,全国都在高温红色预警的时候,它就跟开了挂似的保持着23℃左右的体感温度。
气象专家解释这是地形导致的特殊气候,整个贵州就像被装在一个巨大的天然空调里。
西边的威宁、盘州这些高海拔地区夏天平均温度才20℃出头,六盘水更是直接被称为"中国凉都"。
当地老百姓早就摸透了这套气候门道。贵阳街头的大爷大妈常说:"咱们这儿啊,夏天盖被子,冬天不穿袄,一年四季就是舒坦。"特别是黔灵山公园里晨练的老人们,个个精神抖擞,他们说这儿的空气吸一口都是甜的,比吃保健品都管用。
贵州的天气可不是简单的凉快这么简单,这里面有七大门道。首先是温度恰到好处,别看数字只比别处低几度,实际体感差得不是一星半点。贵阳夏天最热那几天,温度计显示30℃,可站树荫底下风一吹立马凉快下来。其次是湿度控制得刚刚好,白天干燥晚上下点小雨,既不会干得嗓子冒烟,也不会潮得衣服晾不干。
最神奇的是贵州的太阳,看着明晃晃的挂在天上,晒在身上却一点都不毒。当地人开玩笑说这是"假太阳",紫外线强度只有平原地区的三分之一,怪不得贵州姑娘皮肤都白白嫩嫩的。空气质量就更不用说了,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60%,有些地方负氧离子浓度高得能直接装瓶卖钱。
有驴友专门拍视频对比过,正午12点在长沙街头步行十分钟就汗流浃背,同一时间在贵州的青岩古镇溜达一个小时连汗都没出。更绝的是贵州的夜雨,经常睡一觉醒来发现地面湿漉漉的,可天一亮就放晴,路都干透了,完全不影响白天游玩。
三条官方推荐的避暑路线各有各的绝活。西线主打自然景观,黄果树瀑布的水雾能让人瞬间降温五度,织金洞里面常年16℃,进去都得租件外套。中线走的是人文路线,在千户苗寨穿着民族服饰拍照,山风一吹裙摆飘飘,发朋友圈保证点赞爆棚。东线最适合养生党,在梵净山的云海里喝杯茶,或者在镇远古镇的河边发发呆,比做SPA还解压。
旅游论坛上有人说贵州的天气就像个温柔的大姐,不声不响就把人照顾得舒舒服服。去年有个东北大哥不信邪,非要七月最热的时候去赤水玩,结果带了十件短袖硬是一件没穿上,最后在当地买了件外套才没冻感冒。
现在贵州的民宿老板们都学精了,房间里基本不装空调,改配电热毯。有游客大夏天看到床上铺着电热毯还以为是摆设,结果半夜真给冻醒了。更离谱的是贵州有些高端酒店开始打"天然氧吧"的概念,房间直接标注负氧离子浓度,价格比普通房贵一倍还天天爆满。
当然也不是所有地方都凉快,铜仁、遵义这些低海拔地区中午还是会热一会儿。不过当地人特别会找凉快地儿,哪个山坳里有穿堂风,哪条小溪边最阴凉,这些学问他们门儿清。有经验的游客都会跟着本地人走,看大爷大妈在哪儿乘凉就往哪儿凑准没错。
要说贵州避暑唯一的问题,就是好吃的太多容易长胖。酸汤鱼、丝娃娃、肠旺面,样样都让人停不下嘴。好多游客算盘打得响,想着来避暑顺便减个肥,结果回家一称还胖了三斤。倒是贵州的折耳根成了网红伴手礼,有人说这玩意清热解毒,特别适合配着夏天吃。
本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,无任何不良引导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证券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